日期:2025-08-05 12:44:59
参玉
由广大爱好者自制,和田玉知识共享平台——全网唯一
1844篇原创内容
公众号
前两天欣赏了某位“老收藏家”的几件玉器,他颇为自得的认为,极具性价比,自己算是捡到了大漏儿。不愿当面揭穿问题所在,但又不吐不快,只好用文字记录下来,聊作警示。
大多数爱玉之人都认同,所谓子玉,可以被理解成和田玉在河水中形成的鹅卵石。而山流水,就是山料形成子玉过程的中间产物。
展开剩余81%模模糊糊的,大家总是觉得山流水与子玉之间,存在着一条明确的红线。似乎所有的山流水都只是刚刚滚落山崖,尚且保留着棱角,还没生成皮色的顽石。
然而现实情况却是,在自然界中的山流水,是一个渐进式过渡的过程,既包括上文描述的形态,也有被冲击到了河流的上游。
外形已经不再棱角分明,开始具备一定浑圆度,甚至局部已然生长出了皮色,外观几乎与子玉无异的情况。
例如前几年一度被网红们奉若至宝的“黑山籽”,就是产于玉龙喀什河上游,黑山村附近的砾石状山流水料。
又比如时下热销于各大直播间之中,红皮白肉的所谓“俄籽”。其中好多就是由于结构粗大疏松,而渗透入浓艳皮色的俄罗斯山流水。
其实我们经常诟病的,俄料中的“燕麦片”状结构,绝大多数也都只是较低档的,俄罗斯山料与山流水的特征。上等的俄罗斯巴沙料、子料,更可能是打灯无结构的效果。
如果说在原石状态下,很多山流水还可以通过,外形磨圆度不足,皮色浅淡等特征来加以分辨的话。那么将之加工分割,只留下一小片玉皮,上面还带着清晰可见的天然毛孔,就极具欺骗性了。
多年观察玉器市场,参玉便发现了这样一种怪异的现象。如果是按照自然规律推理的话,那么山料、山流水、子玉应该是逐步淘汰遴选,数量递减的。
但现实的市场行情却是,山料数量庞大,子玉相对稀少,可是山流水却仿佛是人间蒸发了一样,难觅其踪迹。
真相只有一个,就是大量的山流水经过巧思设计,雕刻成了怪庄玉器,被伪装成子玉销售了。因为其皮色、毛孔都不是人为造假的,所以极难与子玉区分。
我们只有耐下心来,品味其玉质是否生涩水嫩、石性略重,缺乏优质子玉的油润老熟气等特征,来加以辨别。这个过程显然比较感性,需要更多的经验积累。
(图片均来自于网络转载)
如果你也认同“参玉”这种,不以销售和田玉牟利为目的,
希望给自己的兴趣爱好留下一小块净土的作法,
欢迎您通过点赞分享,来加入我们。
阅读下一篇——但凡掏钱时“肉疼”的配资之家论坛,日后把玩起来都舒服惬意…
发布于:河北省东南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